2015年2月15日 星期日

[電影] Whiplash - 進擊的鼓手



很多人說「進擊的鼓手」不是一部勵志電影,我同意。

這不表示此片沒有絲毫激勵人心之處,但如果你抱持著吸取正面能量的心態來看這部電影,你會失望,因為全片的情緒十分壓抑。

劇情很簡單,大學生安德魯(Miles Teller飾演)是一名想成功的鼓手,進入了佛烈契(J.K. Simmons飾演)負責的爵士樂團後受到百般刁難。佛烈契不是甚麼好人,為了追求極致的表演,會用盡各種辱罵與人身攻擊汙辱樂手,甚至讓人走上絕路。以現在的教育眼光來看,肯定是個被投訴到不行的教育者。


而這正是此片帶給觀眾的議題,為了達成目標,我們的手段能做到甚麼程度?努力只是成功的必要條件,但並不充分,沒有人能保證你努力後一定成功,如同本片中的安德魯練鼓練到滿手鮮血,但他並沒有因此而受到尊重。當我們渴望成功時,除了努力我們還需要其他的元素。佛萊契認為那個元素是種突破,是樂手瀕臨崩潰邊緣發出的怒吼,而他只負責將人逼至極限,能不能突破則端看個人造化。

全片最讓人讚嘆之處,是佛萊契這角色,J.K. Simmons的演技不在話下,每一次演奏途中不耐的舉拳喊停都充滿力道,給人無比的威壓感,只要被他的眼神瞪一下,你就會開始懷疑自己是否做錯了甚麼事。加上毫無遮攔地帶著種族與性別歧視的辱罵,這個樂團簡直不是人待的。甚至讓人覺得他就只是想凌虐這些樂手,而追求卓越只是拿來欺騙大眾與自己的亮麗糖衣,而這樣的衝突正是本片精彩之處。


如果是一般的勵志片,如此嚴師的角色通常也身兼慈父一職,在不斷的壓迫與責罵後,當樂手成功突破自我時,來個大團圓的擁抱盡釋前嫌。但佛萊契不是,整部片看完,只會讓人覺得他是個徹頭徹尾的混蛋。也因為這個角色充滿爭議,讓觀眾在看完電影後有個能夠討論的議題。

J.K. Simmons因為演出這個角色而獲得許多最佳男配角的獎項。但除了出場戲份不比Miles Teller之外,怎麼看我都覺得他才是男主角。安德魯在片中的掙扎全都來自於佛萊契這個角色,與其說我在期待安德魯突破自己,不如說我在期待佛萊契底下是否真的能帶出一位絕世鼓手。你可以說,我在片中等的不是千里馬遇到伯樂,而是伯樂找到千里馬。


千萬不要因為對爵士鼓或音樂沒興趣而錯失這部片。雖然是以音樂為主軸,但就如同有些人因為不懂圍棋而不看棋靈王一樣,若因此而錯失一部的作品十分可惜。會這麼說是因為觀眾在觀影的過程中能輕易的將自己代入安德魯的角色,他為了追求夢想而努力,甚至私人感情出了問題且沒有辦法獲得家人認同,這樣的遭遇或多或少都在我們身上發生過。

在追求夢想的道路上,也一定會遭遇許多挫折。在劇中,佛萊契是名個性極差的王八蛋,如果我們放寬一點來看,甚至可以將其視為追求夢想時所碰到的一切困難。這樣的壓力可能是社會、經濟、家庭,當你為了夢想而放手一搏時卻被這些莫名其妙的壓力給逼至崩潰邊緣,這些無形的力量大聲地對你耳膜吼著”NOT QUITE MY TEMPO”,我們是否頂得住這樣的壓力?在這些壓力之下,沒有”Good job”,我們只能不斷追求卓越,直到成功為止。從這樣的角度來詮釋這部片子,又有更多議題能繼續討論,這正是我喜愛這部片之處。


最後不得不談談本部片的結尾,精彩萬分的表演。我在看片時曾想過,一部以音樂為題材的電影,到了尾聲都還沒出現一場完整的表演,因此最後以完美的演奏收尾是可預期的,但我沒想到導演能將最後的演奏處理得這麼好。

最後的演奏是否夠精彩,對於此片非常重要。因為全片的主軸在探討為了神乎奇技的結果,不擇手段的過程是否合理。因此最後的演出一定要夠完美,夠精彩,一定要讓觀眾理解佛萊契在追求的到底是甚麼。就算你整部片看下來十分厭惡佛萊契這個角色,只要在最後的演出中,有一秒鐘的你沉浸在鼓棒與鼓點間的節奏間,回過神後開始問自己這樣的演出與佛萊契的所作所為相比是否值得,這部片就征服了你。

而導演Damien Chazelle做到了,觀眾能成功感受到安德魯開啟YOLO(You only live once)模式後豁出去,且在演奏的過程中讓佛萊契感受到他的執著後,最後願意配合佛萊契的指揮畫下完美句點,而影片也到此結束。沒有觀眾的掌聲,沒有感人的擁抱,因為在極致的演出後,那些都顯得多餘。這樣的結尾雖然沒有言語,但仍能讓人留下感動的淚水。


幾乎無可挑剔的一部片,十分推薦給大家。

沒有留言: